由下而上建立值得人民信賴的司法

每一場審判都應該是最專業的演出—訪談指揮家溫以仁

各位朋友好:
本期電子報要介紹一位司改好朋友—指揮家「溫以仁」,他是音樂界中少數同時橫跨中西舞台之國際指揮家。原本專注投入古典音樂表演的溫以仁,意外地接觸了司法的最好與最壞,讓他成為支持司法改革最熱情的好朋友。感謝溫以仁願意跟大家分享這段生命經驗,以下是他的故事。

交響情人夢—台版「千秋王子」

2006年以古典音樂為背景的日劇「交響情人夢」熱映,引發台日一波古典愛樂潮。同年,留學奧地利多年的青年指揮家「溫以仁」受日本交響樂協會邀請,指揮日本三大樂團之一的「新日本愛樂管絃樂團」演出,並獲得日本年度最佳音樂會之一的評價。在國際間嶄露頭角的溫以仁引起媒體高度關注,被譽為臺灣版的「千秋王子」,成為古典音樂界炙手可熱的指揮家,更是各項演出的票房保證。

「我不是天才,我是龜免賽跑中的烏龜,烏龜中的烏龜。」溫以仁這樣比喻,「烏龜有的天份,就是一直往前爬而已,加上沒有背景、沒有金援、國家也不願培養,只能靠自己努力再努力。」

影響溫以仁最大的是母親,她是一位小學老師,會彈一點鋼琴,單親撫養溫以仁。「我媽媽非常嚴格,實事求是,可想而知我的童年沒有太多玩樂。記得有次偷偷跑去棒球場參加同學組成的棒球隊,媽媽卻不請自來,硬是拉著邊哭的我離開球場去看電影:『釋迦牟尼傳』。天啊!我的偶像是『王貞治』不是『釋迦牟尼』!」溫以仁笑著說。當別人家的孩子在外面玩的時候,溫以仁只能在家中不斷練習,卻也因此打下了紮實的音樂基礎。「我們家沒有錢,之所以到音樂之都維也納留學,除了可以在最好的環境學習外,學費幾乎全免,只需負擔生活費,更是我的考量。」。對留學生活溫以仁用「苦」字來形容,「要培養一個真正的指揮家需要付出很多的時間與金錢」。奧地利為培養學生畢業後都具備職業指揮家應有的能力,除了在學程的規劃非常嚴謹外,也編列很多預算以支付半職業的管弦樂團來讓學生每個月都能實務練習,不夠優秀就會被開除,為了完成學業,除了苦讀還是苦讀。生活更苦,為了省錢經常靠學生餐廳服務生好心留剩的麵包皮渡日。「記得有次收到媽媽寄來的蚵仔麵線原本很開心,但煮完後卻邊吃邊哭,因為那是家鄉的味道。吃完後再繼續哭,因為只有一包。」

從維也納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維也納市立音樂院畢業後,溫以仁開始職業指揮家之路,在國內每年都應邀與國家交響樂團(NSO)、國立臺灣交響樂團(NTSO)、及各大職業樂團合作,在歐洲也與知名的奧地利國家廣播交響樂團、維也納現代室內樂團、聖彼得堡愛樂管絃樂團、聖彼得堡學院交響樂團、布魯克納管絃樂團、德國塢浦塔交響樂團等合作,並受聘為貝爾格勒國家歌劇院首席指揮,在國際上揮灑出自己的舞台。2008年,溫以仁受國家兩廳院董事會邀請返台出任臺灣國家國樂團音樂總監,結束十餘載的旅歐生涯,他說:「為臺灣培養國際級的樂團,是我一直想做的事,加上媽媽年紀大需要人照顧,都是我回台工作的原因。」

阿瑪迪斯‧莫札特之死

「在國立藝專唸書時,臺灣還在戒嚴,喜歡玩社團討論民主運動的我,因為拒絕上軍訓課和國父思想課,成為教官眼中的問題人物。」溫以仁回憶道,「我成績好又是學生代表,他們又能拿我如何?」。接手前身為國立藝專實驗國樂團的臺灣國家國樂團後,溫以仁發現自己再次成為問題人物。習慣與國際第一流樂團與音樂家合作的溫以仁,對臺灣國家國樂團行政管理雜亂無章、團員練習散漫草率,極為震驚。「職業樂團必須在指揮排練前,將自己的部份練習好,是團員最基本的工作。」溫以仁嘆氣道,「在臺灣國家國樂團中做到這個基本工作的只有少數人,以致每次排練都變成是陪練,但樂團的多數人卻覺得是我有問題。」

2009年,才就任音樂總監剛滿一年的溫以仁,本應循往例續聘的合約,溫以仁沒有收到,反而被告知,為了提升樂團水準,指揮職將由「直接聘任」改為「公開甄選」,請他依公開甄選辦法遞交報名資料才能續任。溫以仁說,沒想到這是針對他精心設計的陰謀,他還很認真地在甄選面談說出抱負:「我希望國樂能夠持續的向國際拓展,讓西方人也能瞭解東方的音樂文化。但訝異的是發展已久的國樂,在國內竟然沒有出版社願意出版樂譜,現有樂譜很多都是手寫的,潦草加上影印不清,根本無法得知作品正確演奏的音為何,術語也是用中文寫,這與國際幾乎不可能接軌。我去年規劃了一些經費把樂譜重新校正並以電腦打版,除了讓團員確定音的位置,更希望團員瞭解音樂不是『差不多就好』,而是『必須完全精準』,這是我對樂團的寄望。」一如預期的是,在符合資格八位甄選者中,經過評審委員會逐一表決淘汰後,溫以仁的成績最高。但出乎意料的是甄選結果為「從缺」。

結果公佈後不久,某日報突然刊登「帥哥指揮家 爆學歷造假」的報導,指出團員爆料溫以仁參加甄選所提供的學歷只是進修班結業證明,抨擊:「根本是詐騙!為參加國家級的指揮遴選竟拿浮報的學歷!」。對於團員的爆料,臺灣國家國樂團表示不便評論,卻指出該次遴選,因評審認為參選者條件都不符合而從缺,暗指溫以仁學歷確實涉及造假。「我的學歷早在2007年就經駐奧地利代表處認證,是奧地利表演藝術類最高的藝術文憑,教育部在我畢業前也早就公告該文憑等同博士學位」溫以仁反駁,「當初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與我簽『音樂總監』合約時早就做過確認,隔年轉約成『首席客座指揮』時又再次確認,合約期滿後續報名所繳的文憑也蓋有駐奧地利代表處的騎縫認證章戳,團方明知文憑屬實才核準我甄選,這等於前後確認學歷三次。但日報報導後,傳藝中心與團方都不予澄清,目的就是要讓我在音樂界永遠無法立足。」。音樂史流傳,薩列里妒嫉莫札特的音樂天才,設計種種陰謀害他35歲就英年早逝。某日報的不實報導,讓溫以仁年僅37歲就斷送音樂生涯,幾乎推他走上阿瑪迪斯‧莫札特的絕路。

逆轉裁判,重獲新生

「我從來沒有上過法院,天真地以為司法會還我公道。」溫以仁氣憤說,「但法官、檢察官開庭不看書狀,不調查證據,也不聽我講話。」為了澄清學歷沒有造假,溫以仁對日報記者提出誹謗罪自訴,但一、二審均敗訴;接著對爆料團員提出洩密、誹謗罪告訴,檢察官還是對被告作出不起訴處分;再向日報請求民事損害賠償,一審還是敗訴。「花了三年的時間上法院,付出高昂的律師費用,卻得不到任何正義。反而讓某日報有理由二次報導:『踢爆假學歷 國家樂團前指揮求償敗訴』,一再重傷我,這使我罹患重度憂鬱症,連家門都走不出,更無法工作。」

經過學生家長的介紹,溫以仁認識了司改會,「原來我不是唯一覺得我國司法制度有問題的人,這裡的人真的關心我在法院遭遇到的不公不義。」溫以仁回憶道,「後來我就常常到司改會,到這裡讓我覺得安心。」所謂時來運轉,溫以仁終於在國賠訴訟中遇到了願意幫他查清楚的法官,同意他聲請調閱「傳藝中心辦理甄選的往來公文內簽」與「三次評審會議全程的錄音檔案」,才查出向日報不實爆料的竟然是評審委員會的團員代表,因曾與溫以仁發生衝突,為圖自保,故意虛偽爆料溫以仁學歷造假浮報。甄選程序的種種問題,更加讓溫以仁確定這是臺灣國家國樂團行政高層的惡意濫權。諷刺的是,自溫以仁後,迄今樂團指揮的聘任,反而依循制度直接聘任、依法行政。

2013年4月1日臺北地院100年度國字第53號判決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應國家賠償溫以仁新台幣50萬元。同年12月17日臺灣高等法院102年度上字第376號判決,改判日報與記者應賠償溫以仁新台幣30萬元,並刊登道歉啟事。五年的歲月,溫以仁終於逆轉勝,贏回自己的清白。在人生最低潮時,溫以仁遇上真心愛他的女人,如天使般陪伴他渡過苦痛憂傷。「沒有她,我根本無法活到今天,更不會在45歲當上爸爸,她與孩子是上帝所能給予我最大的恩賜。」

每一場審判都應該是最專業的演出

「上法院給我的感覺就像在賭博,要賭這次會不會碰到好的法官、檢察官。我從一個音樂家變成一個賭徒,我一賭再賭終於碰上好法官,但法院不應該是賭場,因為人生不可能重來」溫以仁強調。

我作為一位專業的指揮家,就要保證每一場演出都是最專業的演出,才對得起前來聆聽的觀眾。法官、檢察官也應該保證,每一場審判都是最專業的審判,才對得起前來尋求正義的人民。

司改會的活動場合,經常會出現溫以仁的身影,默默支持司法改革。今年10月1日的募款餐會,溫以仁也不會缺席。「邀請大家一起來支持司法改革,我相信只要努力再努力,司法一定會更好。」

司改好朋友系列電子報將為大家介紹長期參與司法改革的夥伴,透過他們的分享,希望能得到您的迴響。邀請您點亮司法黑暗的一盞燭光,捐款支持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2016募款餐會

如果台灣的民主需要百年來追求,法治的成熟,更企求時空與人心的交互淬鍊,才能沉澱成為文化的底蘊。抱持著恨鐵不成鋼的初衷,我們投身司法議題已經21年,透過倡議、社會運動、培育人才,在司法議題上不斷發聲,一路走來,始終堅持司法改革要由下而上,人民才是司法改革的主角。

2016年是一個關鍵的時機,當下的台灣,正進入脫胎換骨的關頭。我們對司法有一個夢,對台灣的法治有一個期待。期待我們在介紹台灣時,除了民主的成就與經濟的奇蹟,更能有充滿榮譽感的法治司法。

共同開啟司法改革的新頁,需要大家一棒接一棒地努力下去!

  • 時間:2016.10.1(六)11:30~14:30
  • 地點:天成大飯店TICC世貿會館3F(台北市信義區信義路5段1號)

支持司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