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談紀錄|查無此人:七年後的我們—國家暴力究責有多難?
2021-10-12
324行政院暴力驅離事件當晚,有許多律師、當事人投入其中,當晚的國家暴力對整個世代年輕人造成或淺或深的影響。七年之後,大家都過得好嗎?回想或面對這場運動的影響,是否有心境上的轉變?
這場講座,我們邀請到李翎瑋律師、劉繼蔚律師、王彥律師、當事人潘寬,來跟我們談談,從律師跟當事人的角度,他們如何看待國家暴力究責的困難?面對七年後,透過訴訟追究國家暴力但「查無不法」的結論,他們有什麼想法?這場運動乃至於後續訴訟的掙扎,是否留下什麼意義?
現在的年輕人可能知道香港、泰國、緬甸的抗爭,但卻對於這場僅僅是七年前發生在台灣的運動十分陌生。我們希望可以透過一場講座,重新與大家一起回憶進而盤點國家暴力追訴的挫敗與收穫,小心翼翼地一起走,一起尋找往下走的方向。
【查無此人:七年後的我們—國家暴力究責有多難?】
▮時間:2021年09月25日(六) 14:00-16:00
▮主持:李翎瑋/律師
▮講者:劉繼蔚/律師、王 彥/律師、潘 寬/當事人
▮文字整理:靜宜大學法律系司改會實習生
是這樣子的一個過程,讓我們覺得這些事情仍然是重要的,我們還是要去做,或是像繼蔚律師說,一開始第一個案件進去裡面集會遊行的時候,不由分說一定是判有罪的啦!這個聚眾不解散的首謀等等,直到後來大家開始意識到這件事情,衣服開始印我就是首謀,每個人都是首謀,開始去衝撞這個司法體制、法院。是我們要實質的看當下行政機關的作為是不是有適法的、是不是合法執行的職務,舉牌的過程、命令解散過程,是不是有問題?而不是不讓人民去質疑這一些正當性。這一切的過程,都是許多血汗甚至是有人用生命去打拼過來的東西。而我們現在就在這個歷史的浪潮裡面一起在寫這個歷史。
/
雖然我也是蠻懶惰的人,但會有很多團體來協助大家勤奮。但這些人只是在表明這個社會上有一些事情好像不太對,這個國家做的事情還有一些不太對。大家就近、接近去看這些事情,不一定用甚麼方法去參與,或者你一定要成為什麼樣的角色。保持警醒、不斷地保持對政府應該要有認知,跟作為一個民主國家的人善盡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好的責任。
/
這個社會永遠都會有陳抗的機會、永遠都會有不公不義的事情、永遠會有少數族群、永遠都會有弱勢團體。這一些弱勢團體當不平則鳴的時候、發生陳抗的時候,你就可以去看到,我們的執政者是怎麼樣的去對待人民。即使像現在民進黨好了,其實民進黨是我們選出來,國民黨當時也是,譬如說南鐵案件的時候,它們在使用國家權力的時候,使用強制力會不會違法、會不會濫權?可能現在我們還是要去觀察。這種情況當你自己在現場的時候,你會很清楚地感受到那個力度,會很清楚的知道,今天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
當大家都去參與,國家才會有警惕、國家才會知道原來大家都會注意這種事情。這個不是可以用一些很簡單粗暴的手法去完成的事情,必須要去嚴正以待。民主的本質就在於checking balance。公民課本都會教我們,但是要怎麼樣制衡?不是單純你選了一個政黨以後,就希望說這個世界天下太平。是必須要去適時的關心,每一個關心的議題或說你覺得對你來說重要的,這個是我目前得到自己跟經驗覺得可能做到的方式。
/
就像在我們跑同婚運動,小時候被大人灌輸同志們的印象跟你自己跑同婚運動完全不一樣。那在對警察執法的這個印象跟這個政黨的這些行為,也是再一次被顛覆這樣子。後來原本在想要在外面站著休息一下,先檢查一下身上自己的傷口,發現水炮車開始噴過來水柱超大只好再逃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