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下而上建立值得人民信賴的司法

座談側記|記憶、創傷與轉生——如何閱讀與面對後2019的虛構作品與生存現實

即使是生活的時空背景、歷史故事皆不相同的情況下,記憶和創傷仍然連結了香港和台灣,成為能夠產生共鳴的關鍵詞。在面對這些主觀的感受時,個人的認知基礎經常是在不一樣的狀態,而我們該如何彌補認知基礎間的距離,講者鄧小樺認為最好的方式是分享自身的經驗,在互相交換想法的良好溝通上,拉近彼此對於概念的認知,也把自己投入在想要了解的情境裡面。

記憶

記憶再好的人也必須忘掉一些東西,才能正常生活。

「記憶可不可以選擇?」看似只能從可以和不可以做出回答的提問方式,其實存在著一些模糊空間,或許是思考快樂或悲傷的記憶,哪一個會更容易留下?或許是經過時間的沈澱,所以對曾經的一段印象出現了改變;也或許有一段塵封的記憶,因為遇到類似的情境而又再次浮現,所以陷入遇到相同模式的回憶震撼,我們從身邊的經驗去了解記憶具備流動性,能夠更有意識的去覺知記憶是如何存放在自己的腦海裡。

創傷

像是一處反覆結痂的傷口,已經失去了原先的敏感度,但疼痛的感覺依然存在。

創傷者在面對創傷的情緒反應,可能會出反覆提起創傷經驗或是完全避而不談的情況,大多數創傷的形成經常是在第一次面對到情境時,沒有適當、妥善的處理,也無從安放暫時偏離軌道的情緒,導致再次經歷時會被過去的經驗籠罩,落入負面想法的循環,擔心自己在同樣的經驗和創傷中重蹈覆徹。

儘管如此,創傷同樣也帶來一定程度的洞見,它像是一份強行掛在身上的包袱,我們可以選擇去消解和面對這份創傷,徹底離開這份創傷帶來的不適,或是選擇擁抱創傷,藉由這股力量去體驗作品、體驗人生,這兩個現象就像是光譜的兩端,大家都在這段光譜中游移,用自己能接受的方式去學習跟創傷和解。

*「洞見insight」:以某種思考模式推演出獨一無二的觀點。

轉生

講者鄧小樺談到用閱讀作品的感受來解讀身旁的人事物,套用「轉生」的想法來看待不斷變化的香港、不斷變化的台灣,希望大家從「變化」的視角來理解「轉生」,在這些創傷經驗中看見相似處、甚至對此有些執著,都是對於自我探索很好的意識,不過我們或許能夠換個角度,接受變化會帶來可能性,從這些類似經驗的重疊找到不一樣的地方,接著去體會變化過後依然持續不變之處,產生支撐我們去度過變化的安心感,而這份安心感正是被變化帶來的影響襯托著。

在後2019的時期,因為《國安法》的通過和各項因素,所以我們必須換一個方法來談我們想要表達的內容,而這樣的轉換、轉生也透過這次的講題,讓不同地方的人有所連繫,連繫起觀看這場講座、這場資訊的每個人。

生活產生了很大的變動,可能透過就業、移民⋯等方式,我們選擇離開香港,轉換地方,可能選擇到台灣、英國或世界各個地方,心態和想法上很自然的出現割裂的過程,也留意到這個過程勢必會造成痛苦,他不像斷捨離某些事物,可以輕易的淡忘。

小樺在講座中分享一個故事:朋友失去家人,但身邊的人都建議他要遺忘掉這份傷痛,她花費很多力氣在遺忘家人,甚至出現傷害自己的行為,也把情緒反彈到關心她的人身上,小樺聽完整件事和她說:「你的難過是因為你忘不掉他?還是你再也無法和他好好聯繫?」而你可以把這個故事中的家人替換成讓你悲傷的名詞,去認真的釐清自己的悲傷是因為無法忘記還是再也無法聯繫。然而在整理以及釋懷這份割裂的痛苦以外,我們可以嘗試延續過去的生命,並思考要如何跟現在的環境、條件進行整合,延續這份精神。

從流行曲看後2019的作品

我過得並不好,但是我會活著。——呂爵安、邱鋒澤/一表人才

黃偉文在歌詞裡填下這一句,他沒有很高張的情緒或很強烈的行動,他承認了低沉表達的現實,因為談論社會運動的立場太過鮮明,所以會把想要傳遞的想法寄託在對於愛情、友情、親情的隱喻裡,他想要的僅是好好活著。可能沒辦法第一時間就聽出是在訴說社會運動的主題,但經過這樣轉化的手法,可以更容易被記住、被流傳,讓流行曲的觸及率更普遍的手法。

詳情寧可不說,跟你多麽類似。——Dear Jane/到底發生過什麼事

透過歌詞來和社會上受傷的人進行對話,我和你有過同樣的傷口,因為我經歷過,所以知曉該如何安慰你,哪怕我們都尚未走過傷痛,也可以因為一段旋律而療癒彼此。

關已封了未完 口已封了未完。——One Promise/明年見

陳詠謙很大膽地運用很多社會運動的語言,轉換成勵志、安慰的語言,因為無法很直接地談論創傷,所以可以看見歌詞從安慰的視角多過於明白的說出創傷,在激烈的社會運動下,也有一個安頓情緒的出口。

前天幾則新聞,聽見皺眉,你那裡怎樣?——岑寧兒/勿念

移民、流亡的主題,加上透過類似寫信的填詞手法,讓聽見新聞會皺眉、會擔心的人,一樣會勾起思念,產生共鳴。

結語

因為我不曾參與反修例運動或是其他表達訴求的社會運動,僅有透過第二手的資料或是新聞來了解香港發生過的事件,但小樺透過記憶、創傷與轉生這幾個名詞的概念延伸,很自然的把聽眾拉進一個能有共鳴、有反應的談話裡,每個人都有偶爾會放空並反覆回味的記憶,無論好壞都會認真地存放在腦袋裡;

人類在群體中生活,不管是從家庭、同儕或各種和環境的互動,或多或少都會帶著一些傷痕伴隨自己成長,可能不至於稱為創傷,卻也催促我們去學習消化自己的不適;也能從小樺身上學習到對於轉生的不同看法,雖然每個段落都有他各自的重點,但整場聽完就會感受到內容的連貫性,還有講者對於講座脈絡的鋪陳與堆疊。

聽完講座最大的感受,就是去反思自己對於創傷的感受、對於情緒的敏感度,勇敢面對和正視恐懼或許還有些距離,但小樺讓我收穫了更能找到自己的思考和稍稍療癒自己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