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下而上建立值得人民信賴的司法

想想司法改革,當當小蔡英文

照片來源/蔡英文 Tsai Ing-wen 粉絲專頁

新國會上任,新政府已經蓄勢待發。立院龍頭之爭落幕,為回應外界對舊勢力之質疑,蔡英文婉轉展現了意志,要有新氣象。立法權與行政權,選舉就換人,新人就有新思考。司法高層人士勢必更動,以回應新改革和新政治。蔡英文選前承諾要召開「全國司法改革會議」,乍聽之下並無不妥,延續著對1999年全國司法改革會議的想像,當時一連三天,確實「開了不少會、談了不少事」。

然而,被嚴重詬病的,正是這種「會而不議、議而不決、決而不執行」的「大拜拜」會議。三天後,宛如一場壯麗的煙火,過去即逝。

一晃也十六年了,當時的司法問題,現在似乎都還在。把當初會議的問題清單拿出來,好像也還蠻符合現在的情況。這實在非常諷刺,表示十六年來司法沒有太長足的進步。累積下來,人民對司法的怨念越來越深,行政與立法權,都已經兩次的政黨輪替,司法權仍不動如山。法官檢察官工作負擔與壓力,似乎越來越沉重,卻仍無法稍減人民對司法的不滿,司法實在已經到了不改不可的關鍵時刻。

不只是開會

蔡英文承諾要召開「全國司改會議」,然而,稍有思索的人,幾乎是一致的主張,絕對不要再來一次1999年那般的「三天大拜拜」。如果只是這樣,司法改革不過又是一場騙局,只是給人民的緩和劑,無效果只想安慰人心。

採用會議的形式當然可以,但是一定要持續一段時間,委員會也好、持續性的會議也罷,不如說更像是一個平台。想方設法,要能夠廣納人民的意見,透過網路、在各地舉辦工作坊、甚至在法院或地檢署擺攤發問卷,就是要蒐集人民的意見。

正因為人民才是司法的使用者,不了解顧客的想法、不知道市場的趨向,當然也就做不出好的產品。要做到這一點,這個平台,當然不能再僅是由審、檢、辯、學四方的法律人,「自己關起門來玩」,不能再重蹈1999年的覆轍。

再者,法律圈內對於問題在哪裡,早就已經是老生常談,再加上蒐集人民的期待之後,平台的討論,要更聚焦於解決問題的方式。有創意、有效果、有可行性的解決方式,並且真的能夠摒棄機關本位主義,用一種「把司法當成是保障台灣長治久安」的心情,來彼此協調並進行改革。

這才是有高度、有胸襟、有遠見,並且有可能成功的改革方式,也是之所以希望由總統主持召開,以居中協調行政院、司法院、考試院、甚至立法院的初衷緣由,也才能回應最後執行層面的問題。僅僅開會與決議並無用處,需要執行與追蹤考核,甚至於總統要提名新的法務部長、司法院長、考試院長,都應該以有意願、有能力執行司法改革政策為依歸。

讓司法改革變成全民運動

其實,光憑由上而下的改革,常常會功敗垂成。理由很簡單,就司法圈而言,心胸開闊、願意接受變革者,當然不會是多數。內部的改革力量有限,通常需要外部的力量,才有可能撼動體系。洪仲丘案也要結合人民,才能改變軍事體系,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再者,僅期待蔡英文或司法高層的改革意志,也是十分有限。或許,我們可以不用懷疑他們改革的誠意,然而人的精力與專注力有限,會不會以司法改革為首務,關鍵的因素,在於身為一般人民的我們,究竟願意投注多少的關注心力?人民越是關注,才會成為政治人物的關注焦點。

當然,想要健全整體的司法體制,提力人民整體的法治素養才是正本清源。法治觀念,並不是傳統的守法觀念而已,理解憲政原則,重視正當法律程序,追尋對保障基本權利的信仰,都支撐著社會的秩序,也才能成為健全司法環境的沃土。

自從一月的大選之後,社會頗有蓄勢待發的氛圍,就讓我們好好想想,把自己想像是蔡英文當總統一般的規格,讓司法改革變成一場全民運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