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改會最文青的那日下晡:訪談藝術家施並錫
2016-6-30
別以為司改會只能談嚴肅生硬的法律,其實我們也有藝術哲思、情感豐沛的一面。絕對文青超細膩,保證真心不假掰。藝術家施並錫擔任司改會在文藝圈的「條阿咖」已超過十餘年,他對台灣的熱愛與掛心,不只灑印在畫紙上,更體現於他對司法改革的支持。
和施並錫老師約在某個五月午後。當他推開司改會的門走入,一陣香味撲鼻而來,最浪漫颯爽的藝術家氣息都被他帶來了(一碰面,我心想老師少年時顏值必定很高)。那天,施老師和我們暢談藝術家的社會責任和台灣主體意識,同時也分享他對司法與公眾議題的省思。
你可能會好奇手持彩筆的創作者和法律工作有什麼關係?是的,別懷疑。藝術家也參與司法改革!而且早在十幾年前,高瑞錚律師任司改會董事長時,這段緣分便已結下。直至2016年,施老師不間斷地提供畫作,大方協助司改會募款義賣。
「一黑不值鬼,一白映九美。」台灣諺語聽來文雅,原意卻是指皮膚黑的做田人容易被看不起,施老師以此形容鄉土出身所受歧見。幸好,這絲毫不貶損施老師寫實畫作中,牽動人心的魅力。
施並錫畢業於師大美術系,師承廖繼春、李石樵等人,赴紐約進修後於師大任教,幾年前退休,回老家彰化員林作畫不輟。施老師創作深具台灣視角,緊扣在地生活,可是這不代表故步自封。相反地,他思想開闊奔放,同時心繫人類普遍情感價值。一系列作品再現二二八屠殺慘況,他也描繪許多家鄉情景,更曾以〈圖繪沒力島傳說〉為題嘲諷台灣政治問題。
二二八屠殺期間,基隆軍隊以鐵絲穿過手腕腳踝,將人們串綁在一起,再開槍射擊。遭囚捕者就算沒因子彈斃命,也會因前人的重力拖引,淹水溺斃。
「你是哪裡人,你的語言、行為和思考就擁有在地的符碼。」問他為何堅持呈現社會現實,施老師如此回答:「義大利新浪潮導演費里尼也曾說過類似概念。」施老師深信,藝術家和任何有管道公開發聲的個人,被群眾團團包圍,他們無法逃離歷史和社群脈絡。也唯有反映真實的生命情感經驗,這些訴諸公眾的話語才有意義,否則只是在製造噪音。
談及對台灣的觀察,施老師率直地說:「我們缺少核心價值,過去的人常看輕自己的文化、語言和歷史,我們沒有主體性。」
施老師拿莎韻之鐘[1]的故事為例:在台的日本教師收到徵兵令,原住民少女莎韻為老師揹行李送別,途中下起大雨,溪水暴漲沖走她的性命。後來,莎韻的愛「國」勇敢被頌揚渲染,甚至翻拍成電影。看起來普通的故事,背後卻隱含某個歷史詮釋觀點。我們應該問:莎韻是否真心自願為「國」?那個時代,真實生活在這塊土地的人究竟怎麼想?
這例子展現的矛盾不只在文化層面,也和司法改革、政治社會領域環環相扣:我們是否思考過要怎麼過日子?要共同生活在什麼社會規則和法律之下?做這些決定的權利有被保障嗎?施老師感慨地說:「這是一個群體的生命跡象。」我們可能連發現這些問題的意識都被蒙蔽。正因如此,公民參與更應該被鼓勵,以填補這些重大而遺憾的空白。
訪談結束,臨別前施老師不忘為我們打氣:「建構文本很重要,我畫畫、司改會推議題都是在建構文本。」是的,只有抽象理念並不夠,我們必須創造看得見的實體來承載。把非說不可的信念化成語言和行動,然後四處散佈、呼朋引伴響應:藝術家、法律人、社會中的每個你......不論來者是誰,我們都需要你。
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