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下而上建立值得人民信賴的司法

司改作為一種實踐——2017暑期實習生心得

雖然念了政治系,但從高中接觸了司改營,就想著大學一定要來實習,只是不知道政治系的專業能夠在司改會做些什麼,起初抱持著打雜也好、行政也罷的想法,但台中辦公室卻讓我可以接觸案件、能夠直接的面對當事人,甚至參與律師團救援會議。

在實習的兩個月內我總共經手了10個案件,有公共危險、土地測量、貪汙治罪條例及醫事法等。雖然沒有法律的專業背景,在看閱司法相關文書上常會遇到不懂的法律名詞及程序,但透過查閱法條、相關資料與詢問其他實習生都能夠獲得解答。

實習的過程中,我漸漸從第一線實務接觸體會到司改會不只做為一個倡議團體,他更實際的提供管道,協助民眾面對複雜的司法,也進而看到NGO工作者乃至義務律師在這個組織內的角色。

我們的故事,他們的人生

我印象最深刻的案件是一件民國66年的土地案件。因為知道這並非有趣的故事,而是某個人真實的人生。

所以一開始看這個案件時我曾抱持著壯志,要將當事人告訴狀、法官判決書與檢察官不起訴書內容整理的一目了然,若以後有開啟救援機會時,協助者可以簡單快速知道完整的爭點與判決疑義。

想起第一天到中辦時,蘇建和在演講,他說:「如果在路上踢到石頭,有能力的話要把石頭搬開」。可能我只能挪移石頭,但卻也可以因此讓石頭佔據少一點點道路,讓行人好一點點通行。

這麼一個期望卻在看了司法文件後漸漸消磨。

判決書內容如出一轍,一次又一次;上訴書、告訴狀與不起訴書內容幾乎沒有一點點更動,案件審判一直重複一樣的過程,像是一個固定公式。

面對一疊的卷宗在失去耐心時,主任在回應日誌時寫:『來的案件都是難的,都是司法的末端,可能都已經窮盡司法的管道而無法獲得理解。所以在協助時,請一定要用心、仔細,甚至天馬行空想像各種可能。』

案件進到民間組織,動用民間力量去救援,或許正凸顯政府機關功能失調。政治系給我的訓練除了政府體制的認知外,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每個人在面對政府、國家機器時都是渺小的。它擁有比我們更巨大的權力可以限制我們。當事人面對司法,覺得委屈,官司打到最後,走進司法末端,窮盡司法途徑後進到司改會,我們要更細心、更理性(也保有感性)的去看這些卷宗、貼近當事人處境,這是我們做為一位非營利組織工作者所能給予對於當事人人生最大的安慰。一本本卷宗攤在我面前雖然是一疊紙,但對當事人而言,是一次次澆熄他們對司法信任的原因。我不是當事人,這些在我眼中可能雲淡風輕的文字,在他們的人生中卻重如泰山。

司改會作為一個非營利組織

在實習裡接觸到了各種不同的案件、看了各種當事人不同的態度,非營利組織的從業者都是一群很有理想的人們,他們薪水不高、會比誰都氣憤司法無法讓人民感到信任。他們必須在有限的資源下,想辦法去達到他們的目的。作為一種志願團體,司改會協助導正與補強政府失能的部分,在一個成熟且穩定的民主社會中是一個不可或缺的中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