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止符/REST——高仲明攝影展|系列活動
2023-1-14
本次舉辦的「休止符/REST——高仲明攝影展」,是一次新的嘗試,也是一次新的挑戰。
「休止符/REST——高仲明攝影展」由司改會籌措資金主辦,邀請到電影藝術總監李天爵策展,展出香港攝影師高仲明的《港傷》、《慢性港傷》及《後時代革命》三套系列攝影作品。在策展團隊的精心策劃之下,高仲明的攝影作品得以在司改會台中辦公室的空間,敘說香港人的故事。
三支源自不同專業領域的團隊在此匯聚,或許出發點有所分別,但共同希望展覽能在地深化、發酵,使近年關於香港的討論加以延續,反思威權之下自由與民主的珍貴之處。
期待本次「休止符/REST——高仲明攝影展」,能跳脫台中辦公室過往以文字為主的展覽框架,乘著策展團隊李天爵等人的雙翼,載著高仲明所記錄的光影,共同譜下民主、自由與人權的新篇章。
媒體已深植於所有現代人的生活之中,正所謂有現場即有記者,不論事故意外、天氣晴雨,記者總是希望能夠在最前緣、最即時的時刻傳遞新聞。
2019年的反送中運動中,也有大量的國際記者在抗爭的最前線紀錄與報導,提供了各方面多元的解析。台灣並沒有在這場集會中缺席。
李雪莉曾在蒙特婁、北京、香港等地駐點,具有深厚的海外經驗,本次將以反送中運動為核心,為我們分享當年的所見,剖悉「台灣視覺」下的報導有何獨特之處。
最終,2022的現在,香港之於台灣的閱聽人,有甚麼報導價值、又如何書寫,也許這是對於媒體與台灣最重要的課題。
台灣與香港的關係時常是近年談論香港議題時最常被提及的,台灣人要如何了解香港?了解的方式與面向有非常多,透過法律與制度來看見人權,那能不能用飲食與音樂看見生活?
司改會長年關注香港議題,本次的攝影展便是透過展覽持續表達我們對於這個議題的立場與支持。那除了用講座深入的議題探討,本次展覽所延伸的相關活動我們也決定加入香港文化的推廣與了解,讓台灣人可以透過香港人所說出的生活方式看見香港,也歡迎在台香港朋友來分享。
本次活動邀請到台中著名「沐muweichai」餐廳的老闆,一同向我們分享他過去在香港的生活,以及來台開業後的心路歷程。活動期間更準備了老闆想與各位分享的港點,讓我們除了用耳朵聽老闆說,更能於口中感受香港的模樣。
2019年的香港改變了許多人的生命。不論是離散移民,流亡入獄,或者死守香港等等方式,都須面對劇烈的轉變。當一切已變了樣子,香港發聲困難,我們如何能夠繼續認得彼此?
本次講座希望以閱讀後2019文學、電影、流行曲、藝術等方式,讓參與者能夠以更豐富的理解,來與自身的生存現實對話。過程中亦歡迎參與者分享自身,一同尋找兼具理解、抵抗與療癒的對話過程。
鄧小樺
知名作家、詩人、文化評論人。著有散文集、詩集、 訪問集,編有合集及個人著作十數種。近年在多個跨界藝文計劃中擔任策展人,並任多份文學刊物包括總編輯,也曾擔任電台以及電視台文化清談節目包括「五夜講場.文學放得開」、《思潮作動》等的主持,曾於各大專院校中教授寫作及閱讀。
經歷了2019 香港的種種,鄧小樺目前短暫旅居台灣,打算讀書、創作、休息、看朋友。
來自香港的全創作型歌手「迪子TikChi」喜歡cult文化,風格多變,以坦率又充滿實驗性的創作風格受到矚目,用音樂探討性別、繩縛、病毒、整容、人性、慾望、情緒勒索等等。
無論是哪一種議題,迪子TikChi總是不畏世俗眼光,以最直接的態度傳達,充分展現出迪子TikChi獨樹一格的魅力。
本次司改會邀請迪子TikChi用歌聲帶著我們用音樂去回憶90年代的香港歌曲,透過旋律與歌詞的方式聽見香港的城市印記。歡迎大家相約到中辦一同欣賞!
謝三泰x黃子明x張乾琦x高仲明,四位長期關注於國內外人權、社會議題的攝影師齊聚一堂,將時間拉回到台灣戒嚴時代,帶我們看見他們透過鏡頭所記錄下的公民運動影像,隨著時間的推進一路抵達2019年的反送中運動。在抗爭以及改革的過程中,攝影師如何定位自身的角色?讓我們透過本次的講座一一來探討。
謝三泰,1958出生於澎湖漁村,擔任紀實攝影師超過三十年,曾任職於自立晚報、自立早報、黑白新聞周刊、新台灣周刊、勁報。以相機記錄台灣1980年代至今,經歷解嚴與產業變遷的政治、勞動環境演變,並對弱勢族群的生命處境投以關注,富有人道關懷。作品屢獲吳三連新聞攝影獎、金橋獎肯定,代表作包括《勞動尊顏》、《我的志願──聽見夢想的聲音》、《走拍台灣》以及《吼叫一九八九》等。
黃子明,1960年生於台南縣仁德鄉。現任報社攝影記者、大學講師。關注人權議題,包括台灣慰安婦、原住民、勞工、大陸漁工、外籍勞工、戒毒人、唐氏症患者等。曾獲吳舜文新聞攝影獎、中國精神新聞攝影獎首獎、兩度獲台北新聞攝影獎首獎及佳作共七項獎項、台北攝影節新人獎佳作、第一屆中國國際新聞攝影獎(CHIPP,簡稱華賽)現場人物類組照金牌獎。多幅作品獲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
張乾琦,美國印第安那大學教育碩士,現為馬格蘭通訊社終生會員。曾獲荷蘭世界新聞攝影獎、美國NPPA年度攝影師、法國影像Visa國際紀實攝影獎、尤金.史密斯人道主義攝影獎、美國年度新聞攝影獎、第28屆東元獎人文類獎。攝影作品廣泛刊於《國家地理雜誌》《時代雜誌》《泰晤士報》等國際知名媒體。攝影作品:《鍊》《我願意》《囍》《時差》《唐人街》《脫北者》等,曾參與威尼斯雙年展、巴西聖保羅雙年展、紐約攝影三年展。攝影作品獲多所美術館典藏。
恐懼可以殺人;可以吞噬希望;可以淹沒真相。《哭聲》(Fear Kills)寫在2019年後——極權與疫情同時來襲、蔓延全球的時代。故事發生在隔離酒店的一個晚上,酒店內傳來詭異的哭聲,住客們人心惶惶。香港留學生求助無門,不敢面對;小男孩欲尋真相卻被母親以鬼故事威嚇阻止...恐懼正阻礙眾人接近真相。每個人的恐懼來源都不盡相同,我們如何才能擺脫恐懼的支配?
陳曉欣/
獨立影像創作者、編劇,主要以自由工作者身份參與影視作品劇本創作。近年開始以導演身份投入影像創作,與香港短片創作組織豐美股肥(Phone Made Good Film)合作完成短片《於是我安靜了》。目前在台灣修讀電影創作碩士,《哭聲》為首部在台灣製作的導演兼編劇短片。
公民不服從 Civil Disobedience
2013/台灣/51min/彩色/HDCAM
劇情簡介
一個公民,在一個還不夠好的社會,被迫不服從,因而傷痛。 那場被稱為「紅色戒嚴」的風暴,震懾了台灣社會,就在2008年11月,當台灣人自以為身在一個「民主國家」。因為中國特使來台,中華民國的國旗不見、異議被消音、抗爭者被架走、總統變成「您」先生……。
隨著時間流逝,這幅集體記憶的圖像在大眾心中逐漸模糊遺忘,台灣民主被「紅色戒嚴」衝破的底線,隨著越來越緊的社會控制而持續倒退。然而,仍有一群人不懈的透過司法訴訟、公民教育、社會運動來抵抗民主倒退,爭取公民不服從的權利!《公民不服從》記錄2008年「紅色戒嚴」至今,受害民眾對官方的控訴、國家權力對公民權力的進逼,並思考「服從」教育的問題。
參展與獲獎記錄
2014 台北電影節入圍
2014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台灣獎首獎
2014 台灣社會公益影展
2014 香港國際特赦組織人權紀錄片電影節
2014年9月22日於香港大罷課首夜播映
2015年 金穗獎首獎
2015 巴黎真實影展
從台灣威權統治時期的二二八、白色恐怖,到香港雨傘革命、反送中運動,人民與國家對抗的過程中,總是不斷遭到嚴重程度不等的政治暴力。政治暴力創傷的樣態有哪些?主流精神醫療視框下的創傷後壓力失調症(PTSD)是否足以理解這些創傷樣態?目前台灣的社會福利、心理衛生、醫療和法律扶助體制,從政策規劃者到一線專業工作者,是否準備好承接本地或外來的政治暴力創傷相關療癒/遇工作?
彭老師根據二十年的創傷研究及臨床實踐,認爲跨專業共作療癒/遇網絡的形成,是讓受創主體得以發聲、被聆聽、被看見的重要基礎架構,而網絡協作者對創傷經驗的同步理解,即是療癒的起點。社運抗爭者政治創傷的修復,與社會政治的變革相依相繫,因而療癒工作總已嵌在個人與集體關係重建的社會工程之中。
彭仁郁
台灣臨床心理學會「政治暴力創傷與療癒」工作小組召集人,犯保屏東分會督導。嘗試與受創主體共同探索創傷心靈地景的精神分析實踐者。曾任促轉會委員。持續在家內性侵、戰爭性暴力和政治暴力跨世代創傷的臨床田野中,練習張開看見人的多重形貌的複眼,琢磨聆聽異己之聲的耳朵,相信真正的療癒是成為傷者跨越死蔭幽谷的戰友。
電話:(04)2329-2372分機11 謝佳臻
E-mail:[email protected]
財團法人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