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改心內話|跨越山海,扎根法治:法治教育推廣實錄
2024-10-31
時序來到今年最後一季,在10月底回顧2024這一年,民間司改會已經和學校及機構合作完成的、以及未來兩個月即將執行的「法治教育推廣」活動,以「台北辦公室」聯繫媒合的「模擬法庭」與「專題講座」這兩大類,預計今年模擬法庭(1~12月)有34場次,觸及超過1100人次,校園講座(1~12月)至少91場,觸及大約10,070人,這裡所統計超過11,000人次的觸及,還不包括台中辦公室的在地教育扎根、全會的各式倡議(展覽、擺攤、座談、工作坊)等等。
民間司改會的「講師」,在「教育」中的角色和功能,就是幫忙老師把教科書上已出版成冊的「學科知識」,連結到正在發生的實務現場、所見所聞。模擬法庭時,經常有學生提問,案例的原型,當初法院判決有罪或無罪?若有罪,判幾年?跟同學分享原始資料出處的同時,我們也都會跟同學強調,基於課程時間因素,因此對案例的條件設定,絕對和原件已經不一致了,請同學務必留意二者差異。
現在回想起已完成的場次,視覺記憶深刻的大概都是時間中的光與影之類的,某次正在我走向某高中的人行道上、身旁周遭都是跟我同方向、魚貫往校門前進的高中生人潮,卻迎面看見一個熟悉面孔——就是等會兒要帶領模擬法庭的講師,但怎會跟我反方向?於是我問:「嗨!W律早安,要去哪兒?學校在前面哦。」,他笑著回我說想去附近超商「買杯咖啡!」——哈,我懂,畢竟是早八的課嘛!可是有點遠哦!在知道往返要花十來分鐘,W律決定轉向。沒有咖啡因的提神作用,只是暫時性的像是筆電休眠,待學生一個一個進到教室後,對教學有熱誠的講師,就會自動進入高效能的精神狀態。「安排校外人士早八上課不容易,請各位同學專心哦」——老師喊話帶動晨間精神,其實我認為不容易的更是這位班級老師呢!在張羅課程的過程中,老師真的為了學生因而花了更多的心思及時間。
講師有經驗的帶領之下,學生果然表現甚佳,交互詰問環節中,一直有學生(國民法官)舉手發問,問題都出自學生的創意發揮。引導學生打開開關,表達自己的的想法,學生投入在課程中、並且願意表達出反饋,看到學生的成長,對於講師而言,絕對是比咖啡還要好用的天然提神醒腦之物。
看到學生充分展現自己、做自己,講師很容易就被感動了(內心即使激動得想大聲吶喊,表情管理還是有顧到)。最近在10月中的模擬法庭分組評議,案例中的犯案工具,哪些是在案發現場查獲,哪些又是警方如何扣得?工具是否是被告的?講師學生在討論時,聽到有一組同學在討論時舉了「島國殺人紀事」為例,討論兇手對於「犯案工具」的處理,這是前三週介紹「冤案救援」的課程內容。講師很興奮的跟我分享他的發現。所以就算是在某次課程中,我們可能面對的是還沒有對法律產生興趣的學生,課程中的案例資訊提供生活經驗及問題思考,然而在某些時候,學生就應用了。又例如:與學生社團合作模擬法庭,有學生在桌上放了一本厚達10幾公分的六法全書。課後詢問講師原始案例如何查詢判決,問到要領後,他立刻用手機查詢、閱讀判決書。
還有律師跟我說,有次他沒有辦法帶完法庭劇及評議,「因為學生提問非常踴躍,對證人兼鑑定人有問不完的問題,後來你知道怎麼樣嗎?老師後來找我再回去繼續帶完後面的法庭劇和終局評議」律師臉上的笑容我覺得是欣慰又有滿滿的成就感。老師和講師起個頭,給予學習的鷹架,然後學生舉一反三,欲罷不能的問問題,是學生作為學習主題,把學習版圖撐開更大的範圍。
我們合作的對象,以高中生來說,有的是同班,也有來自不同班級。有時候學生可能沒有意願在全班的注視下去表達自己,律師反應很快的選擇行動策略,他會走向小組,鼓勵同學用團體的意思發言,或拉近一些距離、把語調放輕放緩探詢學生、鼓舞學生。是的,有時候需要更加溫的鼓勵、懇切的邀請、把尷尬視為當然、願意等待。我們才進到教室沒多久,彼此相識這麼即時,我們不應該急切地想要看到及得到自己想要、自以為的什麼。這是我們每一次心態上都要記得歸零的。
最近學生反饋說:「我一點也不在乎自己被問了多少問題,我只在乎我自己有沒有回答清楚而已,這個活動就是要這樣玩才有趣啊!增加一點隨機性,不讓模擬法庭太死板。」
獲得學生肯定的模擬法庭,其實百分之百要感謝老師的安排跟學生願意參與。模擬法庭是線上模式很難做到的互動課程。在都會區,我們有捷運網、公車網,團隊在執行任務有易達性的優勢。出了都會區,在城鄉就會遇到交通方式、地理距離、時間成本提高的因素。
今年5月下旬,筆者再度踏上南橫公路,前往偏遠學校,山路蜿蜒路迢遙上次已經有所體會,這次更不同的是,出發前一天,老師來信提醒叮嚀:「最近山區一直在下雨,開車記得開大燈,慢慢開~」、「路面上有小落石不要壓過去,頁岩容易造成破胎。」
這回我親身體驗的是,原鄉偏遠學校經常遇到的日常。才知道原來不僅交通不便,更伴隨風險。課堂任務結束,雨還在下,校長提醒小心,「路上有樹枝掉落,工作人員回報已經排除。」原來這是山區民眾的日常,不是有沒有時間可以來偏遠學校的問題而已,更重要的是如何讓任務順利完成,所需要的條件比其他地區來的嚴峻,而這也更加突顯此趟任務的意義。
我們校園合作形式有單次課程,也有以法律為主題的「彈性學習課程」,例如蘇建和跟徐自強分享「台灣司法人權(上)(下):行走的真人圖書館入班」,再搭配「模擬法庭」的角色扮演活動、專題等等的課程組合。在「友善校園」議題也有受邀帶領中高年級國小生認識霸凌及兒少性剝削的問題,另外也與老師就「校園霸凌防治新制與案例分析」進行專業對話。在「社區法治教育推廣」方面,和社區大學開設法律課,上半年春季班,下半年的秋季班正開課中,10月也開始受邀規劃明年春季班課表了。為了要兼顧社大舊生和新生的學習興趣,課表會做一定程度的重整。法律課時間是晚間七點開始,每回走入社大教室,我視覺記憶深刻的就是暗夜中的白色日光燈、木頭材質的課桌椅、一一入座的學員,有退休的銀髮學員,也有下班後趕來上課的上班族(這個上課時間是穿梭在職場與教室間,緊湊的移動節奏)。
無論國民教育、樂齡學習、在職進修,哪裡有法治教育的需要,我們就把握機會,與不同的合作對象,一起往前把法治扎得更穩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