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與人民的距離:一點也不簡單的小額訴訟
2024-11-25
賴阿姨,一位退休的高中老師,因為家裡的防水工程出了問題,和建商產生糾紛。為了維護自身權益,她向法院提起了小額訴訟。她以為,金額不大走小額訴訟就好,既能維護自己的權益,又能讓對方了解做生意的誠信重要性。
然而,現實遠比她想像的要複雜。當她收到法院的公文時,公文上寫著:「於期限內具狀到院確認各聲明請求內容之具體金額,並確認全部請求是否與小額訴訟程序相符;又如為一部請求,則請具狀向本院陳報就餘額將不另起訴請求,否則將與法規有違。」
這些法律用語對賴阿姨來說,簡直就像天書一樣。她反覆閱讀了好幾遍,還是不明白到底要怎麼做。她只好再次求助法院的訴訟輔導科,但得到的答案還是讓她一頭霧水。 隨著訴訟的進行,賴阿姨不斷收到法院的各種通知。她不明白,為什麼一個簡單的訴訟會變得如此複雜?她只是想拿回屬於自己的錢,為什麼要面對這麼多的法律障礙?
最讓她感到錯愕的是,即便完全參考訴訟輔導科的建議和法院的指示,法院最後還是駁回了她的訴求,理由是:「追加的訴求並不符合最早提出的小額訴訟,所以應該要另外重提訴訟。」
賴阿姨不明白,為什麼法律的規定會這麼複雜,讓一個普通的老百姓根本無從適應。
「連我身為國文老師都看不懂公文內容了,更何況是一般民眾,甚至是年老或中下階層的族群呢?」
對法律人來說,那些專業術語或許只是日常習慣,但對一般民眾,尤其是年長者而言,這些文言文般的法律用語和天書沒有差別。
我曾走訪過法院的訴訟輔導科,發現許多民眾都面臨同樣的困境。他們排隊等候諮詢,卻常常因為聽不懂法律用語而感到困惑。即使有志工協助,但因人力有限,每人可獲得的諮詢時間有限。
法律的存在是為了保障每個人的權益,但如果法律的語言如此艱澀,那麼法律又如何能真正為人民服務呢?
賴阿姨原本以為小額訴訟很簡單,沒想到卻在法院和訴訟輔導科之間來回奔波了半年。她原本以為能快速解決的糾紛,最後卻被告知必須重新提起訴訟。
根據研究顯示,台灣民眾對法院的滿意度並不高,尤其是曾經親自參與訴訟的人。為什麼會這樣?或許從賴阿姨的經驗中,我們可以找到答案。
許多民眾在面對法律問題時,往往會感到無助。他們不知道該如何撰寫訴狀,也不知道該如何應對法院的通知。即使有訴訟輔導科提供協助,但往往幫助也不大。
小額訴訟本應是為了讓民眾能更快速、方便地解決糾紛,但實際上卻讓許多人感到更加困擾。這顯示我們的司法程序或許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民間司改會的司改急診室計畫正在蒐集民眾的司法經驗。 如果你也曾經在司法程序中遇到困難,歡迎你與我們分享你的故事。你的聲音將會成為我們推動司法改革的動力。
▌預約司改急診室➤➤ 司改急診室
編按:民間司改會在受理賴阿姨的陳情後,於2024年9月發文台北地方法院,希望台北地方法院可以注意到人民的困惑與不便。 台北地方法院於同年10月回函表示,將檢討相關函文例稿,使公文用字更淺顯易懂、請訴訟輔導科注意告知程序轉換的限制,就法官應職權詢問當事人是否同意程序轉換部分,雖屬審判獨立之裁量事項,也將進行宣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