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宇修律師:市場只有重分配,沒有飽和
2015-5-27
2015/05/27 司改會為律訓所的律師辦理跳tone講座,邀請周宇修與陳彥君兩位律師分享自己至目前為止的律師生活,提供給即將踏上律師路的受訓律師們,不同的職業想像。將精華內容摘要如下。
就律師就業而言,我認為 「市場只有重分配,沒有飽和。」 這句話對我來說是至理名言。當然我當時會想若不出國,以後是否能找到實習?我會想很多問題。不過從自己觀點來看,我認為自己要有人生目標。記得2003年法治斌老師去世,對我們影響很大,但之後蘇永欽、李震山、廖元豪老師也開很多有趣的課,所以我對公法越來越有興趣。從那時開始會有目標的設定,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我們要想終點在哪,這樣你就會知道出發點要做甚麼。」
周宇修律師從大一就開始玩社團,導致有一堂貨幣銀行學被當掉,「大家都知道我是被某某老師當掉的學生,當時雖然很丟臉,不過因為舉辦了很多迎新宿營、活動,從中學習到很多組織與溝通的能力,這些都會影響到我們未來發展。」
當律師可能會是一個跳板,但最大考量還是興趣,但興趣的培養還是要真正接觸過才知道。有時候人生的巧合就是因為做了看似無關緊要的事,最後湊合再一起,就會激起火花。
記得318學運時,我都是凌晨2:00去發表短講,有許多人為了服貿議題跟父母鬧翻,但我的想法是,如果你想做的事情,是希望被認同的時候,你應該要去說服他,不然會很痛苦,許多的觀念必須要有很多互動、衝擊下慢慢扭轉過來。
周宇修律師認為出國可以學習專業技能、膽量、思考角度、人脈。
出國第一考量是興趣,若沒有執著要拿到學位的話,短期訪問學者也可以考量,像usali(紐約大學亞美法研究中心)有很多課程可以申請,至於年紀大小則不太重要,而且美國很注重多元化,尤其是你可以提供給學校甚麼,所以美國學生申請學校都是說我去就讀會讓學校更好,而不是單純說因為學校很好所以我想申請。
我覺得出國念書是很有彈性的選項,可以大學畢業就去,當律師後有經驗後再去也可。像我們有紐約大學的同學是攜家帶眷去,來美國就是要過美式風格的生活,未必是要以拿學位為目標。像我們之前的所長已經培養了很多客戶,雖然申請到喬治城大學,但是考量出國後客戶可能留不住以及其他因素,就會很難抉擇。另外,我國其實很看重形式要件,日前聽黃旭田理事長說,未來五年台北律師公會律師會員應會破萬人,若想進大所,LLM資格可能會變成基本要件,若不出國可能沒辦法跟其他人競爭,當然有些人是因為工作久了想出去轉換心情。
我的考量是精進英文與國際交流,因為我作人權研究,所以就很想知道其他國家是如何作的。另外,比較法的學習是讓你開一扇窗,因為在了解國外的經驗與文化脈絡後,就會看到很多的可能性,視野更加寬廣。
學習在眾多人面前論述你的思考邏輯對於膽量的訓練很有幫助,很多亞洲學生都不敢發言,印象中有位外國學生一直舉手發言,這當然會有資源稀釋問題,但相較之下,亞洲人幾乎都不太敢發言,就有些可惜。
另外,跨國人脈相當重要,出國後我認識了很多新加坡、柬埔寨、越南的同學,未來工作上都可以交流、合作。也會認識很多的國內法律學者及其他領域的台灣人。我就認識一個法官,知道兩者思考方式不同,就會有火花。這些都是未來可能合作的對象。
你要想一下可以承受多少文化衝擊以及環境因素。
不同學校不同考量,不要省錢,我有朋友省到甚麼活動都沒有參加,但有些錢就是必須要支出的,多去見識文化衝擊,唯有真正到美國的土地上所見、所聽之後才會有深刻的體悟,這些都是值得的,畢竟人的一生很有限。
考公費是一個選項;貸款也可,另外私人獎學金也可以,除國內以外,國外的也可以申請。台灣的問題是我們沒有跟國際接軌,所以很多資源都不知道,大家互相幫忙也可,不要都把大家都當對手。
我一直喜歡這兩段話,分享給大家:
司法雖然有極限,但仍有許多開朗且勇敢的裁判者,社運團體與行政立法打交道的同時,別忘了法院的大門永遠是為弱勢少數而開啟。
一般人論及法律,往往只關切法院最後的判決,並將法院視作獨立而不受社會影響的組織。殊不知一個經典判決,尤其是民權運動判決的作成,其實不知累積了多少運動資源與歷史。沒有多年的民權運動、社會運動與其他政治因素相配合,法院不可能憑空想像並採行一套新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