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下而上建立值得人民信賴的司法

開放浪潮中的司法改革

司改會推行全民司法改革運動,舉辦民眾票選,選出台灣最受民眾重視的10大司法問題,進行將近一個月緊鑼密鼓的籌備後,近日舉辦評估會議,就10大司法問題作成因的分析。

全民司法改革運動中的會議,跟過往所進行的司法改革會議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與會專家的組成」,全民司改運動會議專家採取「非法律人過半」的組成方式,每次會議都必須達成非法律人過半的要求,這是為了確保民眾對司法人員不滿的聲音,能在分析問題的時候被傳達,對司法體系的負面感受,也能確實的被分析,轉換成相對應的司法議題,因為有非法律人參與,在討論時還能時時督促法律人,在進行司法改革的討論時,不要再去使用法律人過於艱澀的專業術語及跳躍的邏輯,讓非法律人不再被排除於司法改革的進程之外。

司改會針對每個問題,找尋適合分析的專家,例如票選第5名:「弱勢族群在司法中需要更多協助」,就邀請到長期為外籍移工爭取權益的代表與會,在這樣費心找尋專家分析的脈絡下,與會專家因此包括了法官、檢察官、律師、警察、原住民代表、網友、媒體人、教師、司法受害人等。

這種多元、非法律人過半組成方式的優點,在問題討論時,能夠清楚地顯現出來,例如在討論「有些警察是執法人員自己卻不守法」問題時,為了改善警察在執勤時過度使用強制力,以及建立事後究責的機制,法律人希望警察執勤時,能夠配戴名牌,以免民眾事後若想追究違法執勤員警時卻無法特定,在場警方代表說明,警察身上有編號即為已足,且執勤時亦會出示證件,不願意配戴名牌,是擔心個人隱私受損害,或追訴犯罪卻遭事後報復,非法律人的與會者,即時提出了民眾對此事的看法,認為民眾不可能在執勤當下記得警察的編號,只有編號根本難以建立究責機制,且不論是法官、銀行行員都能標示名字,為自己執行的業務或公權力負責,警察要免除此項義務,需要更堅強的理由。

在一來一往激烈的提問與回答中,司法改革的輪廓隨之立體起來,民眾票選了心中的司法問題,法律人因此能了解當今司法改革最迫切的問題,並試圖分析並提出改革的芻議,該司法問題相關的利害關係人,說明此項改革不能執行的難點,並且公開的為自己的立場辯護,加上非法律人的意見適時的參與,在司法活動中,立場相異的角色,激化思辯,集思廣益,使得司法改革因此能完整顧及各個面向,在改革的最大可能下,贏得人民的信賴。

會議的亮點,除了非法律人參與外,身處於網路與社群發達的時代,會議的方式,也與時俱進,會議的資料在開會前就已經先公開上網,供社會檢視並表示意見,會議進行高品質的「網路直播」,網路直播的好處,是可以使每一個與會者,對自己的發言與意見負責,沒有密室會談,因此能夠破除本位主義,司法改革不再遮遮掩掩,網路直播時,也同步開放網友留言,網友可以即時向與會專家提問,或提供自己對司法問題的意見與想法,達成擴大參與目標,也附帶的帶來庶民法治教育的效益。

開放的浪潮,沒有人可以抵擋,也沒有任何社會議題可以除外,我們要呼籲政府,10月將召開的司法國是會議,要能從人民的角度出發,本於公開透明的精神,用擴大參與的方式,進行司法改革,會議最大的目的,在於創造機會,破除司法界停留在過去相互對抗的改革方式,讓社會能夠開啟對話,藉此凝聚最大共識,將這樣的共識推向常設性的司改機制執行,方能挽回人民對司法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