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下而上建立值得人民信賴的司法

側記|2025國際書展:教授變囚犯?!王隆昌案背後的反思

法律門外漢到實務的洞察

進入法律系以前,我覺得貪污、收賄等犯罪離我很遙遠;就讀法律系之後,我才認識到原來實務上很多與政府部門相關的審議、標案皆會牽涉到貪汙治罪條例。更不用說一般人民,本案的當事人也沒有想過自己會與貪汙治罪條例扯上關係。

教授到被告的巨大轉變

他是王隆昌,曾是臺北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的教授,專業與清譽無可挑剔,卻因一場缺乏實質證據的司法判決,從學術殿堂跌落至冰冷的牢獄。透過此次羅開律師(王隆昌案之義務律師)的講解,帶我們揭開此次案件的始末。演講當天,台下坐了滿滿的觀眾,好多都是王老師的學生,看到這番景象,我的內心真是百感交集。

案件起源與訴訟歷程

2003年,王隆昌老師受聘為南港展覽館工程案的評審委員,負責為這場重要的國家建設把關。惟,五年後的2008年,檢察官起訴力拓公司在得標前向多名評審委員行賄,而王教授被指控收受賄賂120萬元。這項指控,沒有任何確切的物證,唯一的證據來自力拓公司董事長特助黃維安——前後陳述不一致的證詞。

黃維安的證詞反覆變更,從最初的時間、地點、金額,到後來的具體細節,多次出現矛盾。然而,法院依然選擇相信這位證人,最終以「不違背職務收賄罪」判處王隆昌7年8個月有期徒刑,褫奪公權5年。

刑事判決的影響

一紙判決,如驟雨狂風,瞬間摧毀了這位學者的一生。他的親友錯愕不已,他的學生無法置信,甚至連當年參與案件的人都感到疑惑。為何沒有任何確切的證據,卻仍能將一位無辜的教授送進監獄?他的家人忍受無盡的痛苦與社會的指責;他的學生失去了曾經指引他們未來的明燈;那些曾與他並肩努力的同事,也只能無奈地目送他走進黑暗的深淵。

在獄中,王隆昌教授日夜思索,他相信法律應該是公正的,他相信真相終將大白。不過,漫長的歲月如潮水般席捲而過,獄中的生活讓他的身心備受煎熬。2013年,監察院介入調查,指出案件存在諸多疑點,建議檢察總長提起非常上訴。然而,最高法院駁回了這項請求。2017年,王隆昌假釋出獄,但他的心仍未獲得自由。

他曾無奈地說:「我唯一的錯,就是相信司法。」這句話,道盡了多少冤屈者的心聲?他不是第一個遭受不公正審判的人,也可能不會是最後一個。但對他來說,每一天的等待都是煎熬,每一次向社會解釋自己的清白,都是一次無形的折磨。

新證據與再審

然而,正義或許會遲到,但不應該缺席。2024年,臺灣高等檢察署的有罪確定案件審查會決定為王隆昌提起再審。多項新證據浮現,證明當年指控他的關鍵細節並不符合事實。他被指控收賄的時間,實際上他正在學校授課;指控他修改投標文件的說法,經後續多項證據可知,其係屬虛構的陳述等。

法治社會的未來

這場司法風暴,是否終於能迎來真相的晨曦?我們不得而知。但這個案件提醒我們,每個人的自由,都可能因不實證詞而被剝奪;每個人的清白,都可能因司法的疏忽而被踐踏。「期待有一天,守法的人不孤單,違法的人心有畏懼,每一個人皆能得到心中的正義。」這是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的期許,也是所有關心正義之人共同的呼聲。

王隆昌的故事,不只是冰冷的法律案件,它是一個家庭的悲劇,是一位教育者的無奈,更是社會應該深刻檢討的警鐘。他的堅持、他的信念,讓我們相信,公平與正義,終將在司法的天秤上恢復應有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