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下而上建立值得人民信賴的司法

收下河神的丸子:釋字第796號之後

承接上一篇神隱少女的脈絡,腐爛神在眾人的協助之下變回河神,並留下了河神的丸子給千尋,河神的丸子也成為千尋繼續幫助其他人的救命丹。「河神的丸子」在動畫中,象徵的就是經歷過苦難與磨練,才得到的救贖。

釋字第796號解釋公布之後,個案陸續出監,我們見了一些個案,從北到南,在非常忙碌的年末完成訪談,了解了更多他們在裡面的生活,成為未來監所改革的基礎。而他們的更生之路,才正要重新開始。

更生資源的不足與展望

在知道個案即將陸續出監之後,我們走訪了基隆的更生團契以及台北的更生團契總會,也請實習生整理了更生保護的文獻,希望了解台灣更生制度的運作狀況。

照片/基隆亞都蘭關懷協會、基隆更生團契中途之家更生人自煮的午餐,感謝教誨志工綺賢牽線

從文獻上看來,我國的更生保護制度起源,最早可追溯至日據時期。吳芙蓉(2009)一文中提及,政府接收日據時代所辦理的更生保護事業發展到目前,官方所宣稱的更生保護制度精神,仍然是本著人溺己溺的精神,協助更生人自力更生,重新適應社會生活。然而,承襲大陸時期及日據時代社會福利觀點的更生保護理念,在數十年後產生變化,理念與制度間出現些微差距,顯現出不同於當時理念的風貌。

李翎瑋(2019)提及,在企圖追求監獄行刑法宣示的社會復歸處遇觀點之下,現行監所運作卻忽視矯治教化功能、僅著重對於再犯數字的管理與受刑人的監視之性格,背後的動力則是國家為了社會防衛的需求而採取隔離無害化的犯罪風險管理動機。呂孟翰(2012)也提到,現代風險社會帶給大眾不安全感,更影響了刑事政策的發展,產生嚴罰化與民粹式刑事政策,加大受刑人面臨的社會排除問題。自此,我國更生保護目的表面為矯治復歸,實轉變為風險控管、犯罪人口監視,導致更生人難以真正回歸社會。

在更生保護制度實際執行方面,也有許多研究指出其制度有些需要修正之處。陳怡靜(2007)表示,我國更生保護會提供的服務項目雖然相當多元,但存在諸多制度性問題,例如認輔制度不適當*、更生輔導員仰賴志願人力、輔導知能不足;中途之家以及相關安置、醫療資源的不足;小額貸款服務核貸標準嚴苛、手續繁複;輔導就業以及技能訓練服務,薪水低、所學技能不實際,不符合社會潮流所需;入監宣傳及輔導不夠落實等。

※ 目前更生保護會認輔的過程是透過各分會協調轄區監所調查收容人接受更生保護的意願,並於出監前三個月通知分會。分會接獲通知名冊後,要安排適當的委員或更生輔導員認輔,並交付其個案資料及相關表格,委員或更生輔導員接獲資料之後,就應儘速進行個案家訪,瞭解其家屬的狀況、支持度與看法,另外還要安排一至二次的入監個別輔導,建立輔導關係,協助生涯規劃以及重建信心等,使其出獄能順利回歸社會。個案出監後,由原委員或更生輔導員繼續進行訪視及追蹤輔導,每月至少兩次以上訪視,包括親訪、電話聯繫以及約同參加活動等。而認輔其間若經過三個月的評估,發現個案無繼續追蹤之必要則結案歸檔,若有繼續追蹤之必要即會繼續追蹤,以三個月為一觀察期。研究者認為以三個月做為觀察期的認輔制度有需要改善或延長的必要,也需要長期追蹤個案的變化,而非在三個月後即結案。

除了經濟上無法充分轉銜,劉怡欣(2011)觀察了五位更生人的矯治歷程,歸納出五位更生人在矯治工作執行之中,隨著社會支持系統的強化(透過家族成員間關係的重新界定、功能角色與權力地位的移轉、重大家族事件所促成之家族系統的正向重組)與認知轉換(透過重大生命事件、身心成熟、訊息傳入、他人引導與環境改變而交互促成),在個人意志力的驅使下,改變思想、脫離過去的犯罪生活型態,取而代之地建立起更強而有力的內、外在正向連結。以此對照可見,更生保護的工作重點除了在經濟、職業層面加以援助外,其社會、家庭關係的修復,以及個人內在認知、動力的改變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更是我國目前更生保護缺乏充足心理衛生專業人力,恐無法完整協助到的。

我們向前監所社工巫馥彤諮詢後了解到,現行主責更生保護業務的更生保護協會,缺乏足夠專職人力、仰賴志工,而專職人員又缺乏心理、社工、就業輔導等專業,無法和更生人建立信任服務關係,導致服務片段零散,服務與服務間斷裂缺乏銜接,無法建立居住、就業、醫療等完整支持網絡。另外,還有安置單位管理過嚴、媒合職缺多為底層勞動等服務品質問題。宣傳資源上也有所不足、不公開透明,導致更生人難獲得服務資訊。

更往前面的階段回溯,在監的處遇如果未為復歸做準備,則更生制度要能發揮,恐怕也很困難。吳永達、蔡宜家、鍾志宏、林震偉與黃琪雯(2019)就曾從我國假釋制度檢討起,認為假釋應聚焦在衡平「協助受刑人復歸社會」與「維護社會安全」,制度上應加強對受刑人的相關社會處遇計畫,在釋放前,為順利回歸社會做準備,以及釋放後,對於生活、工作等方面進行協助。

上述文獻,可以初步了解目前現行更生環境之不足。惟從釋字第796號公布後,我們或是目前監所關注小組在協助受刑人媒合社會福利資源的經驗看來,2018年起政府積極建制的社會安全網資源,尚未被現行研究者所注意,卻是很重要的轉介資源。目前在實務上,更生保護會無法接住的福利需求,透過民間宗教社群、地方的社會福利中心去承接,能夠發揮多少功能,值得留意。

另一方面,近日引發軒然大波的翁茂鐘富商與司法人員不當飲宴案,行政調查資料中指出翁茂鍾曾任榮譽觀護人,而引起的社會質疑,也意外讓各界注意到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更生保護協會、觀護人協會置於檢察體系下之不當。不僅檢察官協會發聲明籲請檢察官退出三會,法務部長也已指示專責小組加速規畫退出進程,應改以協助專業司法保護人員加入。各界都在監督與觀望,此次能否釜底抽薪,在整體更生保護的體質上予以改善。

他們就在我們生活周遭

司改會雖然是法律倡議團體,但個案基於對我們的信任,出監之後跟我們有基本的聯繫,他們出監之後的更生之路,我們雖時常稱不上幫忙,但多少有些了解與觀察。長刑期的個案出監,面對是劇變的社會環境,大家可以想像到,當國家的更生資源尚未到位,更生之路必然仰賴個案原本家庭網絡的支持。但除了家人的協助,我們也看到一些個案在社區中很重要的資源與能力。

首先,為了撐過25年刑期的沒有希望感,大部分的個案在監都有服用安眠藥,出監之後,少數個案還有繼續服用身心藥物,會定期地需要回到醫院拿藥。實際走訪他們所生活的社區,也可以感受到,愈鄉下的地方,愈依賴政府長照資源、低收補助、社區里長的服務。國家在醫療、社會福利的建置,透過這些節點進入他們的生活。

再者,在聯繫的能力上,有些個案出監後,在家人朋友的協助下已經學會使用line等聯繫工具,有些還在努力學習怎麼使用,有些則僅能先用無法上網的傳統手機。其中令我們有比較深刻反省的,是其中一名個案在對外通訊能力上,讓我們十分擔心,他跟老婆共用一支電話,在通話過程中時常也感覺他並不是很了解我的意思。然而實際走訪他所在的社區之後發現,他在社區裡面的支持系統是很足夠的,而那個系統,並不需要太多對外的聯繫,用聯繫能力來評估他復歸的狀況,恐怕有點偏誤。

大部分的個案,現在從事的工作是粗工、派遣的市場攤販、或是傳統的農牧漁業,他們就在我們周遭,與我們共感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大風大浪或風調雨順。

社會不公平所留下的痕跡

由於被撤銷假釋後,他們正在服的是前罪(無期徒刑)的25年殘刑,當撤銷假釋處分被撤銷,仍有後罪(6個月以下有期徒刑)的刑要服。有些個案,在此次入監以前,就把後罪的易科罰金繳完,因此在撤銷原撤銷假釋處分之後就直接釋放,但有些個案還在服後罪的刑還沒出監,我們因此有機會,在他們尚未出監前,先行接見他們並了解出監之後可能有的需求。

1月時,我們來到花蓮,除了接見個案,也是為了來看其中一個個案(下稱小龍)的烙畫展。翁瑞崇老師的烙畫很厲害,在花蓮監獄收了徒弟,一起辦了展。小龍就是其中一位。

小龍是阿美族人,出生吉安鄉,小時候沒機會唸書所以不識字,12歲就到外地做玻璃,當時做不好會直接挨揍,好幾次以為自己頭骨碎了,原來只是頭頂腫起來。所有的工資他都讓媽媽拿回家養弟弟妹妹,但他並不抱怨,只覺得自己的命運如此。

見過一些撤假的個案,也曾跟我們說他不識字,但這樣的個案都明顯更老一些(其中一位是高齡73歲時因酒駕入監,目前76歲)。小龍看起來比他們都年輕許多。聽他一說,我們當場看了看年次,發現他很年輕,才54歲。

出來之後用手機一查發現,跟湯英伸差一年出生。

湯英伸,1967年生於嘉義縣吳鳳鄉(已改名叫阿里山鄉)的鄒族青年,因為北上工作被騙了仲介費、扣留身分證、苛扣薪資、超時勞動、還不時被辱罵「番仔」,在某天夜裡被老闆叫醒加班,衝突之下殺死了老闆一家三口。他在1987年5月15日執行死刑槍決身亡,得年19歲,是當年全國最年輕的死刑犯。他的死,也引發了後續一波原住民族運動。

這樣宛如歷史一般的事件,在小龍面前,感覺其實與我們如此靠近,許多與湯英伸在同樣的時空下,經歷同樣整體結構巨大的不公與創傷的孩子,現在也才50幾歲而已。他們可能在每一個街頭,也可能像小龍一樣,雖然沒有被判死刑,但一生的大半在監所裡度過。

曾經不公平的社會所留下的痕跡,尚未完全成為過往的歷史,而在我們身邊。

照片/我們問小龍出監之後想做什麼?他希望,他的作品可以讓更多人看到

生活如此困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

釋字公布之後,我們收到非常非常多的感謝,但他們向我們道謝的姿態,完全不會讓我們有心滿意足的感受。反之,我們的感受很複雜。一如電影《寄生上流》最有名的台詞:如果我有錢,我也可以很善良。我們都是很幸運的人,所以可以站在善良的位置。與這些生來就並不享有資源與運氣的人相遇,如得其情,我想我們也僅能哀矜而勿喜。

也曾接到兩通家屬的來電,非常悲傷但懇切地問,能不能讓他們的家人不要出監,他們沒有把握如何在外面跟這個人共處。並不是協助更生人,就代表我們心中完全沒有顧慮被害人、或其他對於更生人感到恐懼的人。我知道這些恐懼都是真實的。生活是難題,他人即地獄,對更生人、更生人家屬都一樣,而責任不該只留給他們。很多努力,不管是他們還是我們,都還得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