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下而上建立值得人民信賴的司法

成為他山之石:微罪撤假專案的光與影

2020年11月6日週五下午釋字第796號公佈,對於刑法第78條不分受刑人是否受緩刑或六個月以下有期徒刑宣告,以及有無基於特別預防考量有再次入監執行殘刑必要的情狀,在後罪被宣告有期徒刑後一律撤銷假釋入監執行,宣告違憲。在釋憲五位聲請人中,有四位司改會曾經提供協助。按理來說,這應該算是不錯的消息,但當天會內同仁卻心急如焚,在辦公室忙進忙出。到底發生甚麼事情?在這裡先將鏡頭停留在這個畫面,回頭去看這次改革行動的來龍去脈。

匍匐前進的法律行動:大法庭與釋憲的折衝與攻防

回顧這段改革行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16年10月。司改會接獲陳情,當事人在監獄待了十三年假釋出獄,因判處二個月易科罰金而被撤銷假釋,必須服完殘刑二十五年外加二個月,那年他五十八歲,如果能走出監獄,已是八十三歲。司改會為此展開修法行動,不過遲遲未有斬獲。直到2019年9月,在累積不少申訴案件之後,司改會監所小組與釋憲小組聯席會議決議,聯繫矯正署取得全台灣監獄裡後罪六個月以下遭到假釋撤銷的名單,並就前期無期徒刑個案,召集律師團成立微罪徹假小隊,展開窮盡訴訟程序的救援行動,尋求釋憲的機會。

監所小組微罪撤假小隊在全台各地遍地開花,但進展並非一帆風順。因為案件年代久遠、當事人在監不易溝通、地檢署不願調取、找不到諭知刑期法院等障礙,屢屢在找不到正確諭知裁判法院而遭到程序駁回,同時也面臨監獄行刑法修法,未來救濟程序將從刑事訴訟的聲明異議變成行政訴訟,得趕在新法上路前將案件送出,並對修法後接獲陳情的案件提起行政訴訟救濟。釋憲小組則分進合擊,召集律師團撰寫釋憲聲請書。雙管齊下,展開大規模的法律行動。

照片/小組成員於最高法院前合影(點圖放大)

在等待釋憲的日子裡,最高法院注意到這個問題,2020年7月間最高法院刑三庭、刑四庭傳來消息,停止審判聲請釋憲。此外,2020年10月最高法院刑一庭也將刑法第78條提案進大法庭,律師紛紛上場展開法庭攻防。在這段時期,有些案件還沒窮盡訴訟程序,個案法律狀態各有不同,情勢相當複雜而詭譎。將鏡頭拉回釋憲結果公布的週五下午,那是律師團剛結束大法庭言詞辯論後的第二天,這份解釋文看似一錘定音,但也引發部分個案無法搭上釋憲列車的擔心。

在情勢尚未明朗之際,司改會也著手遊說立法院修改相關條文,希望接住這些不受司法效力所及的個案。所幸,在紛擾動盪之後,處理模式最後定於一尊:繫屬法院案件由法院撤銷、未繫屬法院案件則由法務部衡酌個案情形釋放。這時候才讓大家鬆了一口氣,並展開相關法律諮詢服務,以及後續個案出監狀況的關心、社會復歸資源的轉介,才讓這場改革行動暫時落幕。

成為他山之石:摸索改革的方法論

像微罪撤假專案這樣檢討不合理監禁規定的改革行動,不只發生在台灣。美國終身監禁不得假釋(Life Without Parole)、三振法案(Three Strike Law)改革方興未艾,也在各地烽火連天。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開放社會基金會(Open Society Foundation)、量刑計畫組織(The Sentencing Project)等民間團體都透過不同方式提出改革,從公布政策說帖、研究報告、故事蒐集、發起公投到與法學院合作,有著相當多元的改革策略。例如加州成功在2012年11月以69.8%的支持率公投通過法案,讓三振法案中非嚴重、非暴力重罪犯可以聲請法院改判,而法院只有在對社會安全致生不合風險時才能駁回。

無論對於國外經驗而言,還是仍在爭議中的三振法案改革來說,微罪撤假專案都是他山之石,是未來研究司法、政治與法律改革的重要線索。立法與司法雙軸交錯進行、相輔相成,在起初立法無從著力之際,動員司法行動,施加壓力走向釋憲戰場;在最後司法可能鞭長莫及之時,回到立法倡議,守住改革成果。為了鞏固法律戰場,監所小組與釋憲小組也聯手出擊,微罪撤假小隊在全台第一線法院作戰,背後則有釋憲聲請書的厚實基礎作為後勤,隨時提供論述撐腰。在面臨大法官與大法庭的折衝之際,也應變得宜,並適時拉出議題的高度與深度。

這些精采的法律行動與佈局能夠適時製造壓力,還有賴於團體的組織戰與倡議的媒體戰。在籌控監所小組與釋憲小組的會議之時,也要與律師團保持聯繫,確認個案訴訟進度與法院風吹草動,這多虧細心認真的執行秘書群,還有不同社團夥伴的通力合作。另一方面,為了讓更多人知道微罪撤假法制的不合理性,擅長傳銷的倡議夥伴也集結各地寫手、實習生對個案展開訪談計畫,將個案素材厚描成方便讀者理解的故事,隨著法庭進展陸續釋出,推高聲量,捲動更多人關心並投入改革。與法律作戰互為光影,拓展出多元且極富創意的改革行動方案。

後記:在開朗的文字節奏之後

書寫這段牽動不同脈動、彼此分進合擊的行動,以懸念講述故事的啟頭,讓故事終結在開朗的節奏。不過,這絕非意味著從此一片祥和美好,也無意掩蓋其中的挫折及苦難,這麼做的用意除了方便故事傳播,更多的就是希望為這些奮不顧身努力的人們留下身影,並從中記述這些可能的改革方法論,讓接下來投入改革的夥伴在面臨受苦經驗時更能時常想望樂觀,有著更多力量結伴前行。